北斗成为我国野生动物研究的重要手段
发布时间:2013-08-09 新闻来源:北斗网
(北斗网讯 记者李玲丽)“对野生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很多,以前是人用肉眼去观察,后来发展到无线电跟踪,到今天卫星的跟踪,技术在一点点改进,使我们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大范围迁徙更加了解,这是研究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。”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吴晓民这样说。
我国对大熊猫、羚牛、金丝猴、果子狸、蝙蝠等动物的研究也采用过卫星跟踪的手段,但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的设备,因为要购买卫星波段和装置,费用很高,而且每次传输的数据有限。现在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大大降低了成本,为未来野生动物跟踪提供了便利条件,便于直接了解它们活动的轨迹。
在本次“2013我们与藏羚羊”科考活动中,为了不打扰藏羚羊产仔以及产仔后的迁徙,目前仅仅为三只藏羚羊佩戴了北斗项圈,准备在8月到12月期间,对这些不同栖息地和不同迁徙路径的藏羚羊再佩戴另外12个项圈。
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每个时间段的经纬度,藏羚羊佩戴的北斗项圈每天回输数据大概十次左右,从早上7点至晚上8点半,比之前数据回输的速度大大提高了,但周边有很多山体遮挡,所以数据回输只能达到80%左右。
依据现在所掌握的信息,科研人员初步分析出三个特点,与往年经验相比,藏羚羊的回迁时间略有推迟,线路多,回迁数量有明显增长。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。在藏羚羊离开后,科研人员还会重走它们的迁徙线路,沿途收集包括水样、土样、植物样本等进行进一步综合分析。
相关专家表示,至于说对藏羚羊的干扰,一点都不干扰是不可能的,但是这个干扰对藏羚羊或其他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是非常小的。藏羚羊迁徙的种群是非常庞大的,采集其中一两个个体对种群是没有任何影响的。借助这种办法,连续跟踪一年的话,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藏羚羊的活动范围,即动物学中的“家域”。这就对于划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、功能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持。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